close

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孩童的疝氣幾乎屬間接型疝氣,肇因於先天性開放性腹膜鞘狀突(PPV,即疝氣囊),不論患者是男童或女童,不論採取傳統開放式手術或內視鏡手術,手術的終極目的都是「於內環處結紮疝氣囊開口」。下圖右為骨盆腔截面圖,左為疝氣囊簡圖。內環與外環是解剖名詞,正常人的內環與外環間並不連通,當內環外環間出現一條「疝氣隧道」,就會形成疝氣囊,隨著腹壓加大而使疝氣囊增大,所承受的風險跟著增高(嵌頓型疝氣),究竟疝氣囊要到多大才會發生危險,乃因人而異,並沒有絕對的數據;就如同有統計數據顯示,屍體解剖中,有PPV而一生中疝氣者為20%(另一說為15%~37%),然,並不存在有準則可於生前確認自己是否屬於20%的族群,它完全是一種機率,亦即,直到死亡發生的那一刻,才能被歸類。所以,沒有一個測量基準,能以疝氣囊的size大小,做為反推疝氣嚴重程度標準

繪圖綜合套圖.jpg

  疝氣手術的目標就是要讓異常的「疝氣隧道」恢復正常封閉源頭(內環開口),而內環位處於疝氣囊的最前端,故疝氣手術統稱為「疝氣囊之高位結紮術」,倘若高位結紮不完全,則將致疝氣再度復發,此處所謂的「高位」即內環處。內環與外環是一群肌膜肌肉圍繞而成的構造,屬解剖名詞,它不像卵巢、輸卵管等具實體型態。內環與外環於正常情況下是隱晦不明抽象的,泛指某個地帶的肌膜肌肉組織。當這個地帶向外突破、形成疝氣囊時,就稱為間接型疝氣(或先天性疝氣)。因為是疝氣囊的起始點(洞口),有間接型疝氣時,內環很容易會在這個地帶被具體地呈現出來(洞口),而外環無法如內環一般地被具體呈現。

  如果從腹腔中觀看內環(紫色箭頭方向),屬直接面對面的會客方式,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到內環之所在(洞口)。然,傳統的開放式疝氣手術須透過層層關卡,採取迂迴的見面方式去拜訪內環:剖開身體後,須先將疝氣囊暨卵巢、輸卵管、其他器官,整個拖到體外(圖1),在直接目視下,由下而上地進行一連串剝離工序(圖2&3,分屬不同患者),沿途剝離的路遙遠、範圍大(圖4),在整個血肉模糊下,很難確切界定是到了外環、內環或其中間段(紅色問號處),端賴醫師的個人經驗法則。另者,時間越長,將增高開放式手術感染機率

未命名.jpg

  緣於開放式手術的特性,另一項經常引起爭論是:是否同時對側探查?做了,是否得到不必要手術的結果,同時須承受可能傷害卵巢輸卵管的風險?不做是否會有二次手術發生?何時發生?面對時間空間定位點無法預測性交叉制約,在在考驗著人力的極限。內視鏡的應運而生,就是為了突破人力極限所發展的醫工科技之一,不但能克服傳統開放式手術的盲點,亦能減輕開放式手術所造成適,如傷口較大疼痛紅腫等,為人類帶來莫大福祉。

  內視鏡疝氣手術是一種直接了當、於疝氣囊源頭處(內環)進行結紮(封閉)的手術方式,藉由專用攝影鏡頭進入腹腔內,與內環面對面地做個了斷。內視鏡疝氣手術依封閉疝氣囊開口的技巧不同,分為內視鏡腹腔疝氣手術與內視鏡腹腔疝氣手術等2種方式內視鏡腹腔疝氣手術乃是「內視鏡+開放式疝氣手術」的組合,在腹腔內內環面對面地「拔刀」相向:由內視鏡的途徑進入腹腔後,在環處剝離疝氣囊卵巢輸卵管其他器官,使疝氣囊剝離出必須的縫份,以縫合開口處。筆者所採用者為內視鏡腹腔疝氣手術,是將不可吸收線由腹腔外直接送至內環處,透過一連串的繩結技巧進行結紮;比腹腔疝氣手術更能將內視鏡的優點發揮到淋漓盡致完全不須要剝離疝氣囊與卵巢、輸卵管、其他器官,也不須使用縫合方式去封閉疝氣囊,是一種『探囊(疝氣囊)不取物(剝離)』的手術方式

  左組照片是右側疝氣的對照組(綠色虛線圈):左邊沒有疝氣,右邊疝氣,照片中黃色箭頭所指處即為內環開口。右組照片是左側疝氣的術前術後對照組(藍色虛線圈):紫色箭頭所指處為內環開口,從術後照片可以清楚看出,內環開口已完全封閉,沒有任何剝離與縫合的痕跡,『探囊不取物』,因此術後絕不會產生任何結痂組織,而有引起腸黏粘之虞  

未命名1.jpg

  健保局對於「小孩單側疝氣手術時,對側是否需要同時探查?」的臨床問題探討中,認為在只有傳統理學檢查下,較多數學者贊成對於「男性小於一歲,女性所有年齡/所有小於二歲的孩童」「左側先有疝氣,尤其小於二歲的女性」同時探查對側,由此可知,臨床上女童發生對側隱匿性疝氣的機率高於男童。另者,懷孕中期始發生對側隱匿性疝氣,隨著懷孕期間,腹部的逐漸隆起,疝氣也會日益增大,並將伴隨著疼痛麻木感,甚至會影響行走。雖因有子宮的阻擋,較不易發展為嵌頓型疝氣,但於生產過程中,因腹肌用力而可能拉扯疝氣囊,且產後也易因懷抱嬰兒,致疝氣惡化增加嵌頓型疝氣之。 

  健保局於給付審查時,要求須檢附疝氣囊病理切片,再由病理切片大小作為核扣依據,然:(1)先天性疝氣為解剖構造異常,疝氣囊屬正常腹膜結構之一部分,因此病理切片只能表示確實接受過手術,並無法證明疝氣的存在;(2)矯正疝氣的根本在於封閉內環開口,與疝氣囊切片大小無關;疝氣囊切片大,只代表剝離範圍廣,身體內部正常組織受波及範圍大,卻無法保證確實剝離至內環開口處。而這些給付審查標準又建構在臨床上須有家屬主訴的明顯疝氣症狀,因此,這層層關卡的設限,乃基於避免健保資源被浪費、為日益捉襟見肘的健保財政所不得不為的妥協

  無人能預測對側隱匿性疝氣的發生時機與機率,倘能於施作手術時「同時」探查對側,不須付出「身體內部正常組織受波及、擔心另外開了一次不必要的刀、承受可能傷害到卵巢與輸卵管的風險」等代價,而能確認對側內環開口的有無,防範未然,杜絕漏網之虞,筆者相信採用內視鏡手術最佳的選擇。手術過程中,傷害的組織越少,有助於降低手術風險,表面的傷口容易照護與處理,但內在傷口之不可預測性則較高。受傷害組織的復原期約需3~6個月,何況是內臟剝離,即使肉眼看不到,但傷口就是存在。孩童的內臟小、器官空間狹窄,傳統內視鏡手術,須於腹腔內進行剝離與縫合的操作,易有術中誤觸其他組織、術後引起腸粘黏之虞。筆者的內視鏡腹腔手術,不須剝離與縫合,『探囊不取物』,既可排除開放式手術的缺點,又能降低傳統內視鏡手術的風險,就手術工藝的技巧而言,更適合孩童。

  若欲全面了解內環開口所造成的影響及手術方式,建議閱讀:「外科內視鏡手術-微創疝氣篇(一)」、「外科內視鏡手術-微創疝氣篇(二):脫睪演出」、「外科內視鏡手術-微創疝氣篇(三):杜絕漏網之虞」、「外科手術 — 女童疝氣篇:傾巢而出」。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鍾侑谷-其他手術 的頭像
    鍾侑谷-其他手術

    鍾侑谷醫師其他手術分享

    鍾侑谷-其他手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