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日前有個剛於其他醫院動過手術的患者,至筆者門診時,家屬告知:「寶貝原本的病徵為一側睪丸不見另一側是隱睪合併疝氣,XX醫院X醫師說兩側分次手術先處理腹股溝隱睪合併疝氣那一側,過一陣子再處理睪丸不見的另一側,結果術後睪丸還是在腹股溝、沒掉下來,另一側因尚未施作手術睪丸當然還不知去向,怎麼辦?」。筆者於執業生涯中,碰過不少這類case,筆者不願對個案發表任何意見,僅針對通案的正常處理準則於本文中敘明。

   未掉型睪丸(指先天性睪丸不在陰囊底部),有90%的機率合併同側腹股溝疝氣;依睪丸所在位置不同,可分為腹腔內睪丸、腹股溝管內睪丸、陰囊上方睪丸及異位睪丸等。睪丸於胚胎期第3個月會隨著睪丸繫帶(gubernaculum),從後腹腔逐漸下降至腹股溝,於第7個月穿過腹股溝,第9個月後才會進入陰囊。在整個下降過程中,睪丸乃「乘著」腹膜鞘狀突(俗稱疝氣囊)通行至陰囊;當「運輸」睪丸的任務完成,疝氣囊將於數週後自行封閉,倘若沒有自行封閉,就會形成疝氣或陰囊積水

   當睪丸卡在下降路途中,尤其卡住的位置離陰囊底部越遠時,疝氣囊因尚未達成任務,會「賭氣」地一直打開,與卡住的睪丸「對峙」,不肯自行封閉,導致腸子掉下來,而演變成疝氣,這就是為何有90%未掉型睪丸會合併同側疝氣的原因。再者,陰囊底部溫度比體溫 2 ~ 3 ℃,睪丸長期處於較體溫環境下,將使造精細胞受損,致提高不孕或睪丸萎縮等之機率;倘若又引發疝氣而經常被腸子直接壓住,將更使睪丸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在腹背同時受擠壓下,尤其是嵌頓型疝氣,就更容易於短時間內發生睪丸壞死的情況。

   另者,臨床上筆者曾碰到某些案例,一開始睪丸不在陰囊底部,但或許是地心引力的關係,疝氣囊反而掉到陰囊部位,致經驗不足的醫生把在陰囊部位觸摸到的疝氣囊當成睪丸,而錯判伸縮性睪丸,直到引發疝氣,家屬卻於疝氣手術後驚覺蛋蛋怎麼「突然」不見了,慌張地轉診至筆者處,聽完家屬主訴後,將來龍去脈解釋清楚,告知家屬睪丸並不是「突然」不見了,而是從來沒有「回家」過,因此疝氣手術,將當初被誤認作睪丸的疝氣囊切除後,陰囊內當然就「沒東西」了。此時筆者經常須面對家屬的再三質疑,雖然心靈頗受創,但還是須盡責地苦口婆心再三囑咐,宜盡早手術,因為通常發生這種情況時,常已錯失隱睪症的最佳開刀時機。

   如何分辨陰囊內是疝氣囊還是睪丸?掉在陰囊內的疝氣囊,以手觸診時,摸起來缺少實物感,像水袋似的,很容易壓扁;睪丸則是一粒實體的蛋蛋,對筆者而言,兩者很容易區分伸縮性睪丸與未掉型睪丸又如何分辨呢?以溫暖的手觸診,伸縮性睪丸往下拉至陰囊底部時,可以很輕鬆、沒有阻力,放手後,亦能停留在陰囊內一段時間;未掉型睪丸則因伴隨著有疝氣囊的包圍,往下拉會碰到一股抗拒力,往往無法拉至陰囊底部,有的即使拉下來後,也隨即又彈回去,甚至於有的完全摸不到睪丸,此時就須借助內視鏡來尋找真相;凡此種種對筆者而言,均可容易判別。呵…,這就是醫師養成的珍貴:用逝去的青春換來手感、經驗的累積。

★個案介紹

   有關可經由手部觸診找到未掉型睪丸的案例,其手術方式請參考另篇「外科手術 — 隱睪篇」,本篇介紹者為須借助內視鏡來釐清腹腔內有無睪丸存在」之案例。本案例於門診理學檢查時,側為隱睪合併疝氣(可於腹股溝的較上方摸到睪丸),側則完全摸不到睪丸,但可摸到精索的遺跡(其粗細、彈性均與正常精索的觸覺不同),故告知家屬須有左側睪丸萎縮的心理準備,為求謹慎,仍應以內視鏡進入腹腔一探究竟。從術前照片可清楚看到患者右側腹股溝疝氣明顯膨出(黃色箭頭),陰囊兩側(綠色箭頭)因沒有睪丸,呈現扁扁的囊袋狀。

未命名.jpg

   值得一提的是,本個案為筆者行醫以來,少數幾個非常特殊的疝氣案例,從外觀看疝氣患側特殊,但術中卻發現原本應為一個囊袋狀的疝氣囊,因不明原因而呈現如三節併立的囊袋串(宛如排笛狀排列),而睪丸則位於第一節囊袋內,若非經驗豐富、警覺性高,加上有內視鏡的輔助確認,將很容易於術中陷入剝離迷障:於第一節囊袋找到睪丸、完成剝離後,即固定睪丸、結束手術,致殘留另2節疝氣囊串處理,將造成疝氣「復發」與睪丸「」不見等情形,此部份容留後敘。

   本案使用內視鏡的主因乃為確認左側睪丸的實際狀況,圖1&3均為右側,圖2為左側。圖1的黃色箭頭為精索血管(圖2同),綠色箭頭為輸精管(圖2同),黃色虛線箭頭為股靜脈,綠色虛線箭頭為臍動脈遺跡。從圖2完全看不到任何睪丸蹤跡,也沒有內環開口。比較圖1&2的精索血管及輸精管,會發現圖1是很明顯的實體狀,圖2則呈虛渺、空靈狀,此乃因患者先天性精索血管發育不全、造成睪丸萎縮所致。

未命名1.jpg

   若採用開放式手術探查睪丸,則須剖開腹股溝,先找到精索,然後一邊剝離精索周邊組織,一邊往腹腔方向尋找睪丸,若無法尋見,則會在於腹腔開個洞,再進入腹腔內去確認是否有睪丸蹤跡,倘若沒有,則縫合腹腔、結紮剛才沿路剝離的精索與周邊纖維帶,最後縫合腹股溝切口。使用內視鏡探查的好處就是不須像前述開放式手術方式,須沿路大範圍地破壞正常組織,也無須切除精索遺跡,更無須縫合腹腔而有黏連之虞,只要確定睪丸萎縮即可,無須另作其他處理。

   由術前照片可清楚看見右側疝氣膨出,理論上,應有個疝氣囊開口(內環)出現在圖1內視鏡照片的黃色虛線圈處,然,卻看不出任何異常,納悶吧!?這是因為患者站立時,睪丸被腸子往下壓,所以下腹側膨出,而躺著時少了地心引力的腸子,對睪丸的壓迫力就沒那麼大,所以右側睪丸就會以自然方式去反應其所在位置(腹腔下方),從外往上頂住腹腔的內環開口,因此才會看不到任何開口。

   本案採取『內視鏡探查睪丸+由陰囊中線結紮疝氣囊及固定睪丸』的手術組合,內視鏡入口位於肚臍處,手術切口則在陰囊中線,使術後疤痕獲得最佳隱藏,達到無疤痕態樣。既然確認左側睪丸已萎縮,只須著手處理右側隱睪與疝氣即可。由陰囊中線切口進入,拉出疝氣囊(圖4箭頭),此時睪丸已不再頂住腹腔,因此,就可從內視鏡看到內環開口,如圖3。將疝氣囊拉開,即可看到包裹在內的睪丸(圖5箭頭),接著把睪丸(圖6箭頭)整個從疝氣囊內「救」出,同時剝離精索及疝氣囊(圖7藍色箭頭為疝氣囊,黃色箭頭為睪丸)後結紮之。

未命名2.jpg

   處理隱睪時,除剝離疝氣囊外,睪丸繫帶、提睪肌、內外精索筋膜也須一併處理乾淨,否則會讓固定好的睪丸受到反作用力,致術後發現睪丸又離「家」出走了,而須再次手術。當疝氣囊較時,提睪肌筋膜會與精索血管輸精管(圖8黃色箭頭)較緊密連結,所以無法全部隨著疝氣囊一併處理掉,殘餘部分(圖8黑色箭頭)須另行剝離乾淨,方能進行睪丸固定工序,本案即屬此種情況。此時筆者本能地拉了拉精索與殘餘的提睪肌、筋膜,發覺彈性有異,隱約仍有一股不尋常的抗拉力存在,啟動了筆者累積數十年的偵查直覺。結果發現本案患者竟另有個併排的疝氣囊(圖9黃色箭頭),這是很少見的案例,當然須再做一次剝離(圖10,色箭頭為疝氣囊,色箭頭為精索),剝離乾淨後(圖10),再次拉了拉精索的彈性,符合正常水準,接著應進行最後的睪丸固定工序。

未命名3.jpg

   手術進行到最後階段,筆者習慣性地全面檢查一遍,卻發現內視鏡中的內環開口仍然存在(如圖3),實在令人訝異,這表示患者不只有2節併立的囊袋串。就本案來說,若僅以患者第二次剝離後的精索樣貌、彈性來判斷,很難得知患者還有賸餘的其他併立囊袋串,所幸,本案採用內視鏡探查,且經筆者反覆檢查,才能發覺此種特殊的異常狀況,否則將來不知何時會同側疝氣「續發」

★其他說明

   以內視鏡探查腹腔時,會有3種情況:(1)睪丸出現在內環段,則可一次手術。(2)睪丸出現在腹腔內,因血管太短,若強行將睪丸拉下固定,極易發生睪丸回縮或萎縮等情況,建議須先將精索動靜脈切斷分離,俟3~6個月,讓精索的側支循環增加後,再將睪丸固定陰囊底部。(3)沒有睪丸,同本案之處理。

   最後提醒家屬,術前謹慎評估,因為多次的睪丸固定手術易造成局部組織沾黏而影響睪丸血液供應。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腹股溝睪丸 #伸縮性睪丸 #疝氣 #提睪肌 #睪丸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鍾侑谷-其他手術 的頭像
    鍾侑谷-其他手術

    鍾侑谷醫師其他手術分享

    鍾侑谷-其他手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