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日常生活中,或主動或被動,常發生孩童身體侵入異物的意外情形,有時連成人也無法避免;此處的「身體」可分為開放性入口部位與封閉性入口部位。開放性入口部位泛指眼睛、耳道、鼻腔、嘴巴……等,常見者為食物卡入咽喉或呼吸道、異物(如彈珠、玩具…)吞入嘴或塞入鼻腔、剪髮時髮絲隨著沖洗的水流入耳內、等事故。封閉性入口部位最常見者為皮下,如:刮傷或刺傷時異物因而滯留皮下等。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本文介紹者為玻璃刺入足底卻不自知而留置皮下組織。
本案患者並不知道足底有玻璃刺入,只是家長發覺孩童走路似有略跛的情況,門診目視無外傷、表面呈密合狀、無任何突出,理學檢查以手觸摸足底卻有一小硬塊,往內按壓似痛又不痛的,經X光照射後發現患處有模糊的物體影像存在,但無法得知異物為何,且異物周遭已形成纖維化組織,走路時觸及此硬塊雖覺有痛感,但孩童的適應力強,所以走路時的略微顛跛是對不適感的一種反射動作,此種情況須手術處置將異物取出,才能徹底解決。
★手術處理「眉角」解說
人體具自我防衛機制,當身體察覺入侵異物時,就會啟動防衛機制,於第一時間會設法將異物排出體外,倘若失敗,則身體會啟動第二防衛機制 – 隔絕異物,在異物周圍發展出纖維化組織,將之包覆起來,倘若有效,則身體將與異物和平共處下去,直至這個「和平」被打破為止,譬如不舒服、感覺有異狀、發炎、化膿等。
下為皮下簡圖,異物周遭的皮下組織已纖維化並將異物完全包裹。像本案這類case的手術,筆者提出幾點須特別注意的見解,供各位酌參。
一、取出異物的手術方式
共有2種選項,一為直攻異物,僅將異物夾出;另一為連同周遭纖維化組織一併取出。前者於異物上方的表皮劃開一直線切口,撥開組織、往下挖,找到異物將之夾出,此種方式易使異物因開挖過程的下壓力量,將之往更內移至更深層處或往旁滑移至他處而找不到。另者,因手術時未一併取出
纖維化組織,恐有感染之虞,因為纖維化組織其實就是發炎後的殘留物,手術時易再度誘發此不潔組織產生發炎狀況,再者,即使很慶幸未引起發炎,但此纖維化組織已成為一個如雞眼的塊狀,尤其本案為足底,當整個身體的重量往下壓時,仍會有些微不適,「ㄉㄧㄢㄉㄧㄢ(刺刺的)」。
筆者建議應將異物連同周遭的纖維化組織一併取出,因此切口不是一直線,而是劃開如眼睛狀(簡圖的紅色虛線),這樣才能有空間將異物與纖維化組織取出。
二、手術的縫合方式
本案因確認為異物入侵體內,且已形成纖維化組織(發炎後的殘留物),基本上將之定義為不潔傷口,故不能以可吸收線的內縫法處理,以避免將可吸收線放在傷口內,引起發炎感染;所以只能採取不可吸收線的外縫法。外縫法有2種:連續外縫法及斷續外縫法(如下圖示)。連續外縫法的優點是手術工序快,缺點是只要其中任一縫段的縫線斷裂,易影響整個連續縫線也跟著連鎖反應,傷口就會裂開。斷續外縫法的缺點是「厚工」,須花費較多縫合時間,而優點就是無須擔心任一縫線斷裂而產生連鎖反應,導致傷口裂開。筆者採用者為斷續外縫法,「卡勇」。
★手術個案介紹
首先於足下腫塊處劃開如眼睛狀(圖1),剝離纖維化組織(圖2黃色箭頭,藍色箭頭為外皮組織),並順著纖維化組織尋找異物(圖3剪刀所指即為異物),將整個纖維化組織連同玻璃一併取出(圖4),發現此異物竟然是一塊玻璃(黃色箭頭),最後以不可吸收線、採斷續外縫法將傷口縫合,並再於傷口周邊施打適量長效型麻醉藥劑,使孩童術後的不適感降至最低。原則上是1星期拆線,但仍須視患者實際復原狀況而定。
孩童的行動很難控制,不像大人那麼好溝通,只要不覺得痛,就會突如其來地趴趴走,所以處理孩童傷口時須考量到這些現實面,以便禁得起孩童的「折騰」。最後提醒家屬,隨時注意居家安全,當發現孩童有異狀時,應及早就醫。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刮傷 #刺傷 #異物 #小硬塊 #纖維化 #異物取出 #發炎 #殘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