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青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皮膚血管瘤是血管異常增生或血管擴張所造成的良性腫瘤,常見於皮膚或皮下組織。皮膚血管瘤可分為鮮紅色斑痣(葡萄酒狀痣)、微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狀)、靜脈型血管瘤(芭樂狀)、混合型血管瘤(同時出現兩種或以上血管瘤徵狀)等四種。不論哪一類型的皮膚血管瘤都是出生時就有的,只是有的因為出生時只有一小紅點(如微血管型血管瘤),而很容易沒被發覺。除了微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狀)可自行消退外,餘皆須經手術矯治之(開刀或雷射,視狀況而定)。皮膚血管瘤的危害取決於血管瘤的類型、部位、面積大小、組織成分和生長態勢等,若生長在功能部位,如眼球、舌頭、手指、足趾、陰莖、陰蒂及關節等,會有影響該部位功能之虞。血管瘤的治療難度隨著面積越大而增高,所引起各種併發症與後遺症的風險也相對越大。所有的皮膚血管瘤只要不會造成日常生活上的困擾或沒有潰爛發炎,都可以選擇不做任何醫療治療、保持原狀。
鮮紅色斑痣(葡萄酒狀痣)屬平面型態,餘三類型皆為立體型態。微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狀)於出生時僅有一小紅點狀,3個月大時會突然以高速率變大,6~9個月是微血管型血管瘤的成長高峰期,9~12個月為成長平原期,接下來就會開始慢慢消失,回復到出生時的狀態,因此,除非期間有潰爛、發炎的現象,否則不需任何手術,只須等待其自然回復。另外三種皮膚血管瘤的狀態於出生時即已定型,爾後會隨著生長速率而放大比例,不會像微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狀)那麼讓人驚慌。一般鮮紅色斑痣(葡萄酒狀痣)乃以雷射矯正之,而靜脈型血管瘤(芭樂狀)、混合型血管瘤則須透過手術方得以矯治。
★頸後靜脈型血管瘤(芭樂狀)手術個案
上圖2張照片為術前照片,本案患者出生時頸後方即有靜脈型血管瘤(芭樂狀)血管瘤,屬靜脈型血管瘤個案,由圖可見該血管瘤很大,約6×5×5cm大小,不僅已妨礙其頸部活動與睡姿,且其表層持續有皮破潰爛的現象,須手術矯治。若不儘早手術,恐將因感染、發炎而致發生敗血症。
手術時須全身麻醉,以3-0可吸收線由血管瘤的正中央穿過,把血管瘤整個吊起拉高,因血管瘤很會流血,所以整個手術過程須使用電燒針做為切除工具,先沿著血管瘤底部的註記切開一圈(圖A-1)。然後再繼續往下、往內切(圖A-2&3)。圖A-4已將整顆顯露於頸部外的血管瘤剝離至皮下組織處(黃色箭頭),然,此種血管瘤的根部長得很深,已埋入皮下組織內,所以須往皮下組織內繼續進行切除(圖A-5)。整個過程須小心注意避免碰到頸動靜脈。
就是因為有血管(稱為餵養血管)供給養份,血管瘤才得以滋長,所以須找出根部的餵養血管,將餵養血管中的靜脈(圖B藍色圈中黑黑的地方,就是電燒靜脈後的痕跡)電燒之,動脈(黃圈處)則保留並結紮之,才不會形成血腫。至此血管瘤方謂之切除乾淨,右2小圖為切除後的血管瘤之正反面,右上圖為血管瘤的外部(即術前看到的部分),右下圖為血管瘤的根部。
因為血管瘤長得大又深(圖C-1),因此拿掉血管瘤後的傷口會很大很深,所以不能直接縫合,否則組織液會堆積在皮下,造成傷口裂開而無法癒合。本個案須對傷口做修剪(飾)與重建,術後頸後方才能達美觀之效。先以龍膽紫做註記出欲修飾的輪廓(圖C-2),然後仔細地剪去多餘之皮層與組織(圖C-3~6),之所以要修成兩頭尖尖的橢圓形狀,是因為這樣傷口縫合後始能平順服貼於皮膚,才不會造成術後傷口的頭尾兩端翹翹的,如狗耳朵狀般突兀地立於頸後方。現今外科手術追求的不僅是矯正病徵,還需要美化外觀,粗糙的手術技巧對於患者來說也算是一種霸凌。
接著進行傷口的重建,因為傷口太深,所以須由內而外採三層次縫合傷口,Level I乃以3-0可吸收線縫合皮下組織接近肌膜部位(圖D1&2),縫合後如圖D-3所示;Level II為皮下脂肪的縫合(圖D-4),Level III為真皮層之縫合(圖D-5),以5-0可吸收線、採內縫法縫合之。各位可以仔細看看圖D-5黃色虛線處,縫合後的傷口非常平整,這就是因為之前有將傷口修剪如圖C-3的黃色虛線之形狀,才得以有如此平整的傷口。然後貼上美容膠帶(圖D-6),蓋上紗布以吸收血水(圖D-7),最後貼上防水膠布即可。
★手指靜脈型血管瘤(芭樂狀)手術個案
血管瘤的處理方式大同小異,都須找到源頭(餵養血管)並切除整個瘤體,餵養血管的靜脈因血液壓力小,所以會直接電燒之,而餵養血管的動脈因血液壓力大,所以無法電燒處理,須採結紮方式為之。
手術應注意事項隨著部位的不同而有部分之差異。相較於前述個案,本案的不同點在於:1. 傷口較小較淺(因為瘤體較小)。2. 僅須採二層次縫合傷口(第一層為皮下組織,第二層為真皮層)。3. 血管瘤的根部位於肌腱層,手術過程須避免碰觸到肌腱與供應手指的血管及神經。4. 因手部活動頻繁,故最後一層的包紮應選擇彈性繃帶固定之(圖E-7),並藉由其固定的特性,可強制壓迫縫合處,達到止血效果。
圖片說明 --> E-1:術前照片。E-2、E-6:為使術後疤痕美觀,故將切口設計在指節橫線上,並採內縫法縫合真皮層。E-3、E4、E5:剝離瘤體、封閉餵養血管(黃色箭頭處)並摘除瘤體。
★其他部位血管瘤個案
下圖左為腹股溝部位的微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狀),下圖右則為眼皮處的微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狀)。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良性腫瘤 #異常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