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當從外科醫生口中很理性的說出「你的小孩需要開刀」時,無異是一個晴天霹靂打在父母的身上,接著伴隨而來的就是一堆疑問,例如「能不能不開刀」,「能不能不要全身麻醉」,「能不能長大再開」,「我聽老一輩說長大就會好」……等這些對未知的恐懼,害怕自己的小孩受到傷害,而忘了為什麼要帶小孩過來求診的主要目的。
詢問專家的意見,做出最明智的決擇,才是為人父母對小孩手術應有的做法。各位父母不要忘了,小孩雖是自己的骨肉而且擁有所有的決定權,但是因為害怕不敢面對問題,所造成的後果往往是由小孩獨自承擔,這和愛之切反害之是一樣的,更何況此時影響最大的是老一輩或是朋友的意見,他們所謂「長大會好」、「那麼小能開刀嗎」往往成為父母打退堂鼓最好的藉口。實際上他們的醫學常識可能比當事人父母還差,若讓一位見識不如自己的人來替自己做決定,就和駝鳥心態沒什麼兩樣。最明智的做法是找另一位自己認識或信任的小兒或家庭醫生提供意見,並讓自己保持清醒及超然的立場,才能做成最正確的決定。
當您能接受專家的意見而決定開刀,接下來我們便要和您討論手術及麻醉的危險性。小兒不是大人的縮影,不管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因此除了開刀方式不一樣外,連麻醉方式也有所差別。三個月內的嬰兒其麻醉危險性稍高,但不會比老人麻醉高,三個月以上者就和成人麻醉的危險性一樣。所以六個月大就必須開的刀,沒有理由延到三歲大才開,更何況現代的麻醉不但由專業麻醉醫師主持,還透過監視器記錄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以及血壓、心跳的變化,這決不是過去所能比擬的。
手術本身的危險性因疾病而異。一般而言,任何手術均會有極低比率發生傷口出血及發炎等現象,腹部手術甚至有2%發生腸粘黏,這些都是目前醫學無法解決的問題。此時父母最常犯的錯誤,是讓醫生感覺發生任何意外就是醫療不當;一旦醫師意識到危機,就會在手術中有所保留,承擔後果的往往是病童。醫生和父母一樣都是站在小孩這一邊,他們的共同敵人是疾病而不是他們彼此,唯有透過父母和醫生的合作,才能開創出雙贏的局面。
現在網路資訊發達,醫學常識、甚至於是醫學知識都很容易取得,再加上今日台灣社會的單位人口數可分配的醫師數量也較早年大幅提升,因此病徵確定的診斷很容易獲知,重點反而卻是接下來要該如何因應與選擇適合的醫師,彼此敞開心房,相互合作,醫生提供最適切的醫療建議與處置方式,家屬則須於術前術後確實遵守各項衛教規範,才能讓醫療過程的不可預期性降至最低,獲得最佳的預後效果。
挑選外科醫師與內科醫師有很大的不同,對家屬與患者來說風險性較高,因為是侵入性治療,是一翻兩瞪眼的選擇。家屬與患者耽心的不外乎是:醫生講的話可信度有多少?手術技術是否和說的一樣厲害?是否恢復期漫長並帶來身心的極度不適,造成患者與家屬的另一種壓力?術後矯正效果不如預期或影響美觀,而須再度手術?
★ 如何判斷醫師診斷的可信度
一般去看(小兒)外科前經常是經過(兒)內科或家庭醫學科的初步發現,然後才會到(小兒)外科做確認,建議於初步發現時,可先至網站搜尋相關病徵,使有基本認識,並記錄心中疑問,然後再去(小兒)外科徵詢,一來可減低被誤診的疑慮,二來於問診時可以一次提問,有效率的就醫。
★ 如何判斷醫師的手術技術是否和說的一樣厲害
除了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的介紹外,建議可至該醫師的網站去初步瞭解其手術方式,並和其他醫師做比較,且於門診時,更應直接詢問醫師本人的實際手術方式與內容,是否與網站上一致。
對小兒外科醫生來說,除了醫學院七年外,還要再經過六年住院醫師訓練,才有基本資格開始從事這項工作,但這些訓練都只是入門階段。每位醫師被養成後因個人的自我進修與領悟力的不同,將導致相同外科手術名稱卻有不同的手術手段與工序內容而呈現出不同的手術結果(成品)。不同的手術結果(成品) 會得到不同的口碑,而影響到患者的多寡。患者的多寡又會回頭來影響到醫師個人手術技巧的純熟度(刀開越多當然技巧越純熟);手術技巧越純熟,手術的穩定度就會越高,術後結果(成品)的變異數就會越低;且手術個案越多,臨床上碰到的不同狀況也越多,需要面對的臨床處置考驗也越多,甚至於蹦出不同的火花(精進與改良手術工序或方式),這些將累積成醫師的個人經驗,而形成一個循環不斷的良性發展,促使醫師在各方面的穩定度大幅提升,不論是病例的診斷、手術的施作、術後的恢復、預後的結果等,都會使整個醫療風險減至最低,手術結果變異數降至最低。
如同上髮型屋,一位評價高的髮型設計師,必定可以滿足顧客每次剪同一種髮型時都能保持有相同的水準,不會這次打太薄、下次剪太厚,再下次層次剪太高…等不愉快的剪髮經驗發生,這就是穩定度的重要性。醫師的手術品質穩定度更是益形重要,手術品質出問題,就有可能是攸關性命的層次,不是像頭髮剪壞了,留長再剪或戴個假髮就可以解決的。沒有人希望接受手術就像在抽籤一樣,這次抽到上上籤,下次抽到中平或下籤,永遠無法事先預期輪到自己的時候會抽到什麼籤,只能靠運氣。尋找一位手術品質穩定度高、變異數低的醫師就是規避抽籤式手術品質的最佳解決方案。從醫師的網站去仔細瞭解、分析、比較其個別的手術方式與結果會是一項選擇,因為小小一道看似不起眼的手術工序均蘊藏著許多經驗的累積,且緊密關係到術中的手術品質、術後的手術呈現之關鍵因素,也是判斷醫師個人的手術技巧與努力程度的最佳根據。
再者,現今對於外科手術的要求已不僅止於去除病徵,一位優秀的小兒外科醫師於手術時除了矯正病徵外,術後恢復時間的長短及舒適感也是不可或缺的評估項目之一,另更須結合醫學美容的概念與內涵,讓患者不會因為矯正病徵卻留下不美觀的預後樣貌跟著他一輩子,除非另接受整形手術「矯正」之。術前仔細評估個別醫師的手術內涵是很重要的,對一個手術工序細膩、程序完整的醫師來說,預後樣貌的美觀也是手術成功與否的要件之一。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全身麻醉 #出血 #發炎 #術後的恢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