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傳統的女童疝氣手術僅能以『經腹股溝疝氣修補術』方法為之,無法男童採用隱藏縫線的經陰囊疝氣修補術,因此找一位臨床經驗豐富且手感觸覺敏銳的小兒外科醫師就更顯得重要,經由其詳細的理學檢查,盡可能於第一關卡以觸診方式發覺「未膨出疝氣」,期能降低後續問題的發生機率,除非臨床上有具體事證發覺,否則不建議施作毫無根據的對側疝氣探側,避免白挨一刀,做了不必要的手術。

   臨床上女童疝氣比率約男童的1/10,女童的疝氣會有兩種情況,其一為小腸掉入疝氣囊,症狀為反覆不定短暫腹痛現象,有時還會伴隨腹脹;其二為卵巢掉入疝氣囊中,孩童對症狀的反應不會如前者明顯,但家屬從外觀會感覺到女童腹股溝顯得比較大,而摸起來有圓圓的硬塊,當發生有以上兩種情況時,應注意是否罹患疝氣的可能性。不論是兩者中的哪一種疝氣,都需要開刀,前者會造成小腸會壞死,後者會使卵巢卡住血液循環受阻,致卵巢黑掉,失去功能

   手術時須先把被疝氣囊包住小腸或卵巢推回去後,才能進行後續的疝氣修補工序

★手術照片與說明(本案女童為卵巢掉入疝氣囊

未命名.jpg


未命名1.jpg

未命名2.jpg

圖一:於患側切一約1cm的切口,將疝氣囊與被疝氣囊包住的卵巢、輸卵管,卵巢動靜脈等整包拉出。

圖二:將疝氣囊剪開剝離疝氣囊與被疝氣囊包住的卵巢、輸卵管,卵巢動靜脈。

圖三:把從疝氣囊剝離出來的卵巢、輸卵管,卵巢動靜脈等推回腹腔內留下疝氣囊

圖四:從照片中可見疝氣囊是通暢的,確定所有被疝氣囊卡住的卵巢、輸卵管,卵巢動靜脈已完全整理完畢推回腹腔中(夾子撐開的地方),才可進行疝氣囊的結紮工序。

圖五:將疝氣囊結紮切除

圖六:在切口處貼上美容膠帶並覆蓋防水透明膜。

術後照護

   術後傷口不需特別照護,一切活動都可以照常,如上學,只要注意避免撞擊即可。一星期後切口會初步自然癒合,並可將美容膠帶與防水透明膜去除,如果要讓切口更美觀,可以貼美容膠布。

後語

   本篇所介紹的傳統疝氣修補術發展已久,該項手術技巧早於20年前即進入成熟期。此項傳統手術工藝的最大瓶頸在於無法及時發掘對側隱匿性疝氣。傳統疝氣修補術屬開放式手術,須於直接目視下始能施作,因此探查對側如同做了一次完整的手術,須身歷其境地把整個疝氣囊與包覆物(卵巢、輸卵管、卵巢動靜脈或小腸或其他器官)拖出體外,才能獲得探查結果:有,就進行撥離結紮疝氣囊等工序,然後再將拖出體外的器官歸回體內;沒有,則可省略撥離及結紮疝氣囊等工序,餘同。故,除非理學檢查時確實能摸到疝氣囊壁兩層互相摩擦觸覺,否則不建議於術中做毫無根據對側探查因為不但須花費雙倍手術時間、承受雙倍手術風險、雙倍傷害身體組織,更容易造成不必要手術的結果。

   所幸,近10年來已發展出適合於小兒外科的內視鏡器械手術工藝,至此,一舉突破傳統疝氣修補術的最大缺憾:「傾巢而出」&探查對側,不再須要把卵巢、輸卵管、卵巢動靜脈…等器官,傾出體外,方能進行手術與探查對側。結合醫學工藝的精進與醫工產業的科技化,原處於成熟期的小兒外科疝氣修補術,一躍而進入內視鏡的新「」界,使身體組織的傷害性與不可預測性減至最少,達到真正的微創手術境界,囿於篇幅,相關說明詳見另篇「外科內視鏡手術-疝氣篇:探囊不取物」。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疝氣 #未膨出疝氣  #腹痛 #腹脹 #硬塊 #血液循環受阻   #陰囊積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鍾侑谷-其他手術 的頭像
    鍾侑谷-其他手術

    鍾侑谷醫師其他手術分享

    鍾侑谷-其他手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