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某些嬰幼兒出生時外觀看不出有任何異樣,飲食、排便及生長完全正常,只是經過幾個星期後,在頸部外側會出現硬硬的一條索狀物,這是由於肌部肌肉纖維化所致,俗稱歪頭,醫學上正式名稱為「先天性肌性斜頸」。由於該側肌肉的硬化及纖維化,頸部移動受到限制,頭容易朝同側傾斜且往對側看,長期累積下來會引起患側的臉型變小,眼睛也跟著變小且下垂,導致整個容貌變形,且隨著小孩年紀之成長而更加嚴重。
經過適度之復健治療後,此硬塊通長會在出生3~6個月後逐漸變軟甚至消失,故發現時暫時不用手術,只需復健即可,其目的是為了預防因睡姿長久固定在一側而造成,該側枕部壓扁,及患側臉變小等諸後遺症。
為了增加頸部靈活度、矯正顏面不對稱和頸部傾斜,我們會先採用下列之復健治療方式:
1. 熱敷:用熱毛巾(攝氏40度),注意溫度不可過燙,做局部熱敷,放鬆肌肉,早晚各一次,每次20分鐘。
2. 按摩:按摩者需剪短指甲,塗些嬰兒油,指尖在硬塊部位輕輕按摩,一天四次,每次15分鐘。
3. 姿勢的調整:
(1)睡覺時儘量趴睡,臉部轉向患側(即有硬塊之臉側朝上)。
(2)餵奶時將奶瓶移轉至患側上方,誘導小孩使用此姿勢喝奶。
(3)抱時,讓健側貼近抱的人,誘使嬰兒往外看。
4. 周圍環境之調整:
(1)寶寶在嬰兒床時,健側靠牆,患側朝外,誘使小孩臉轉向患側。
(2)小孩滿月後,以光線、聲音及玩具置放在患側,以吸引小孩的注意,使頭轉向患側(要注意只轉動頸部,不可讓身體彎曲或轉動)。
請各位家長依上述方式持之以恆的施行,每一個月回門診複查一次,直到症狀改善;如無法改善,醫師會隨時建議做手術治療。手術時機約在三至六個月大時,視小孩之狀況而定,手術的目的是為避免臉部半邊萎縮及姿勢不良之後遺症,以避免終身遺憾。
如果頸部肌肉已因復健治療而改善,能轉動自如,也必須每年追蹤檢查一次,直到醫師認為正常為止。
下圖為斜頸開放式手術流程圖,於今,斜頸也可選擇採用內視鏡手術之,整個手術的主要精隨不變,惟無須如開放式手術般地剖開身體,於直接目視下進行手術,而可藉由內視鏡於體內進行手術也。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斜頸 #肌部肌肉纖維化 #歪頭 #硬塊 #復健 #矯正顏面部對稱 #矯正頸部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