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青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當疤痕已成事實」指的是已定型的疤痕,千金難買早知道,追究原因不如面對與處理,所以造成疤痕的原因不在探討範圍內,如何針對定型疤痕去做相對的處理,才是本文重點。
經由目視,可將疤痕簡單分為凸起、凹陷、平面等3種情況。凸起的疤痕可分為增生性疤痕及蟹足腫,增生性疤痕又稱為肥厚性疤痕,兩者的差別其疤痕樣貌是在一個有秩序的範圍內向上或向下增生(如下圖左);蟹足腫的疤痕增生狀況則是四面八方、毫無章法地向外漫延(如下圖右)。對付蟹足腫,可每月一次施打類固醇,連續施打3~6次,讓疤變平整;倘若施打無效,則可以手術方式重塑疤痕,惟須做好調整,以防範術後再度蟹足腫。
對於增生性疤痕可有幾項準則去應對,首先觀察疤痕是否順應皮膚紋理走向,若是,則直接修去增生組織,原樣重塑(圖A-1),術後為避免「悲劇」重現、白忙一場,建議6~12個月,如圖A-2般黏貼傷口,用物理性方式增加拉力,以抵抗傷口的張力。黏貼時間視傷口大小而定,原則上黏貼一年最佳,因為傷口內外的完全熟成期為一年。
面對疤痕的照護有物理性與化學性之分,物理性是指利用黏貼方式增強傷口拉力、去除張力以避免纖維母細胞增生(如圖A-2),化學性則以藥物塗抹方式對抗纖維母細胞增生,如除疤凝膠。筆者會建議於疤痕初始的前3個月採取物理性處理,只要黏貼方式正確,物理性的增強拉力及去除張力之效果會高於化學性,待疤痕的拉力及張力彼此間穩定至一個程度後,則可採用化學性做後續照護。
增生性疤痕若未順應皮膚紋理走向,或是有順應皮膚紋理走向但皮層過緊不夠,則視狀況採Z-plasty組合設計去重塑疤痕。
凹陷性疤痕有2種情況,一種是手向下觸摸按壓時,皮下(真皮層)有空空的感覺,這種凹陷性疤痕可採手術方式將真皮層切開、重塑之。另一種是真皮層未分開,而是被更深處的疤痕組織往下拉至皮下脂肪層或肌膜層,製疤痕表面形成凹陷,此種情況則可有兩種處置方式,一種是以手術切開下拉深處,逐層縫合之;另一種方式則可用自體脂肪填平之。
至於平面疤痕,倘若僅是色差而疤痕紋理一致者,則採儀器照射方式消彌色差問題。但若屬瀰漫性真皮層疤痕者(如下圖),則須以手術方式重塑疤痕,並使疤痕順應皮膚紋理。本個案的瀰漫性真皮層疤痕在大腿處,共有2大個,評估皮層緊度後,只能先修整一個(大的那個,右側),由於疤痕面積較大,且大腿部位張力較強,故術後緊採物理性的膠帶黏貼照護方式(及圖A-2那種),不僅可增強疤痕拉力,亦可抗拒紫外線照射。
有些擦傷、被磨掉大塊真皮,因未於第一時間採取正確照護,使得纖維細胞不受控制地長出比需要還多範圍的表皮,且日積月累形成色素沉澱如下圖左,傷口位於手肘處,稍不注意就會經常性摩擦、再受傷,經手術重塑後,前3個月採物理性照護,第4個月採化學性照護,疤痕已獲得良好改善及控制。
同樣的傷口、同樣的處理方式、同樣的照護,雖然疤痕也會因年紀不同而有不同結果,但只要正確處理與照護,相信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重點是 – 耐心,疤痕是須要時間去潤飾的。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肥厚性疤痕 #增生性疤痕 #蟹足腫 # 凹陷性疤痕 #自體脂肪 #類固醇 #纖維母細胞增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