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青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疤痕是傷口癒合過程中的動態記錄。 本文所探討者 係 指須手術縫合的 傷口 ,手術縫合的原因或因外傷須手術矯正之病徵 ;至於燒燙傷、擦傷、 可經由表皮細胞再生而得到良好癒合的淺層傷痕 等所造成的疤痕,一般來自於對光反應強烈所形成的色素沉澱,則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 。
依處置程序,可將傷口分為傷口縫合期與傷口癒合期等兩階段,倘若未處置妥當,這兩階段分別會對傷口帶來不同的疤痕傷害。於傷口縫合期,須注意的有(1)縫合過程的組織對應;(2)傷口最終收口所採用的縫合方式。於傷口癒合期,須注意的有(1)拆線時機;(2)拆線後的照護。
一、傷口縫合期
傷口具有張力,縫線具有拉力,傷口的縫合就是「張力」與「拉力」兩者間的拉鋸戰,當「張力」 > 「拉力」時,人體會自然增生纖維母細胞去補強「拉力」、對抗「張力」,倘若連纖維母細胞增生都不足以對抗張力時,則縫合的傷口就會裂開。
(一)縫合過程的組織對應:
下圖為皮膚的簡易截面圖,須接受外科處置的傷口(含手術切口)一般都至少深達真皮層以下,縫合時須以可吸收線逐層將組織對齊、細膩地縫合,否則將造成空腔而形成化膿或造成纖維母細胞增生致縫合處不平整。
傷口(含手術切口)最強的張力表現在肌膜與肌肉層,但因其處於深處部位,縫合的平整與否與其功能性息息相關(如肌膜與肌肉日後的力量、活動性),相對來說,對於疤痕的影響反不顯著。對疤痕最有影響者為真皮層,真皮層是這些組織中最堅韌的,也是影響疤痕日後態樣的主要因素,須以較強的拉力將真皮層對齊縫合:未對齊縫合,不須等到將來,縫合完畢的當下,就會發現於傷口表面呈現一高一低的dog ear現象;縫合不完全,纖維母細胞會增生去填滿空隙,造成疤痕表面凸起。皮下組織大部分為脂肪,倘未縫合完整,該處將宛如被另類抽脂,導致疤痕有下凹現象。
由前述可知,每一層對應的完整縫合都具有不同的醫療意義,只要在這個階段確實做好縫合步驟,則可使疤痕癒合平整,倘若未確實做好,則不論後續如何照護,已無法改善疤痕的先天態樣,除非疤痕重整。
(二)傷口最終收口所採用的縫合方式
傷口疤痕的先天性成因有內外等兩大面向,「內」指表皮內的組織對齊縫合,主宰疤痕的體態,詳如前述說明;「外」指最終收口的縫合,主要來自於縫線對表皮所造成的傷害,主宰疤痕體態的表皮上是否出現鐵軌的枕木痕跡。此兩大面向掌握於手術的處置方式,也就是說,在排除患者的不當碰撞致傷口裂開情況下,術後照護最主要是規避色素沉澱,無法改變因「內」「外」先天性成因所造成的疤痕體態及其表皮上的枕木痕跡。
傷口最終收口的縫合方式有內縫法與外縫法兩種,而外縫法又可分為連續外縫法與 斷續外縫法。每位醫師的手術技巧不同,縫合時就會採取不同的選擇,就筆者而言,縫合傷口前會先判斷該傷口是屬乾淨傷口或發炎感染傷口(如甲溝炎、切腸胃)或位置相對不乾淨的傷口(如小便處):乾淨傷口採內縫法,發炎感染傷口與位置相對不乾淨的傷口則採外縫法或改良式內縫法(內縫+引流管)。
內縫法乃使用長效型可吸收線縫合於表皮下,雖然內縫法須較高手術技巧才能縫合細緻、縫合時間略長於外縫法且縫線成本高,但這些對患者而言絕對是值得的,因為術後不須拆線,疤痕易淡化且無呈枕木痕跡之虞。再者,長效型可吸收線可維持傷口縫合拉力之時效長達6至12星期不等(視個人體質),拉力足不但可使整個內部組織的癒合過程更熟成、傷口不易裂開,同時亦可對抗傷口產生的自然張力,將纖維化限縮至最小範圍,無須擔心纖維母細胞增生,致疤痕凸出表皮如蚯蚓般。
無法採用內縫法者(非乾淨傷口),只好以外縫法收口。連續外縫法只須於開始端及結尾端各打一次死結,而斷續外縫法則須在每一段縫線的頭尾端均打上一次死結,所以,連續外縫法的優點是手術工序快,缺點是只要其中任一縫段的縫線斷裂,易影響整個連續縫線也跟著連鎖反應,傷口就會裂開。斷續外縫法的缺點是「厚工」,須花費較多縫合時間,而優點就是無須擔心任一縫線斷裂而產生連鎖反應,導致傷口裂開。筆者採用者為斷續外縫法,原因就是「卡勇」。斷續外縫法的另一優點是每段縫線間會留有空隙,可讓非乾淨傷口須排泄的分泌物獲得出口排出,避免堆積在傷口內而造成再次感染,這也是連續外縫法無法做到的。
或許此時讀者會有疑問,難道外縫法無功力(手術技巧)可言嗎?非也非也。外縫法是評估傷口不適合採用內縫法下的不得不之選擇,既然如此,所能為者就是盡量使術後痕跡能減至最輕微,這種手術技巧的拿捏須要經驗的累積。縫線入針與出針間的直線距離稱為「bite」,即前圖紅色虛線的兩端(紅色圓點),一端為入針、一端為出針,而兩紅色圓點間的虛直線(即外觀所看到的縫線)就稱為bite。外縫法所採用的是尼龍線,其最為詬病的就是尼龍線對皮膚造成傷害而出現枕木痕跡,是以術後有拆線的時效性,通常在無特別問題的外縫傷口上,一般部位須7天方能拆線,臉部須5天,即使如此也無法確保完全排除枕木紋。另者,尼龍線的先天缺點就是入針與出針處會形成豆狀的顆粒疤(如下圖箭頭處),這是很難避免的必要之惡,尤其縫線拉太緊時,雖可加強拉力往傷口靠,但傷口本身往外的張力也會同時增強,所以會使尼龍線入出針處的孔撐大,而形成較大的豆狀顆粒疤痕。
外縫時,欲使術後枕木紋減至最輕微,就是減輕縫線在未拆線期間對皮膚的按壓力道,而做法就是(1)bite要短,將可能產生的枕木痕紋縮至最短,但bite縮太短,將削弱縫線的拉力。(2)bite對皮膚的按壓力道要最適化,縫太鬆,縫合的拉力無法對抗傷口的張力,易使傷口癒合不全,或須延緩拆線時間,增長縫線對表皮的傷害時間,而縫線太鬆將使真皮層固定不完全,傷口兩側產生間隙,此時身體會增生纖維母細胞將間隙補滿,致疤痕外凸;縫太緊,縫線會緊軋皮膚表層,致表皮呈現內凹的枕木痕跡。下圖虛線圈處的疤痕就是未將真皮層對齊固定,致纖維母細胞增生所致。
表皮層的厚度約0.1~0.3公厘,真皮層的厚度約2~3公厘,採外縫法縫合表皮層時,乃同時縫合表皮層與真皮層。前述提過,真皮層是皮膚組織中最堅韌的,其強韌的張力容易造成傷口縫線迸開,若逐層內縫時將之略過,則外縫時勢必增強縫線的拉力與之相抗衡(即拉緊縫線、並加強死結力道),以期避免傷口裂開或癒合不全,欲加強拉力就是把縫線盡力拉緊,然此舉將使縫線深深壓住皮膚表層,形成另一種皮膚傷害,拆線後,壓痕會形成內凹的痕跡,如下圖。
二、傷口癒合期
(一)拆線時機
內縫法無拆線問題。
外縫法的拆線時機:一般部位至少7天,臉部約5天(不包括陰莖,因為會勃起),此處須注意的是拆線僅代表傷口的組織獲得初步靠攏(黏合),並不表是傷口已完全癒合,須小心避免碰撞,因為產生拉力的縫線已經拆掉了,而傷口的穩定(較為耐撞)約須3個月,雖然拆線時表皮看起來似乎黏合,但其實是很脆弱的,尤其堅韌的真皮層之張力強,少了縫線的拉力固定,很容易因碰撞而產生肉眼看不到的縫隙(被表皮覆蓋住),致纖維母細胞增生,這就是為何有時拆線時明明傷口很平整,後來卻疤痕外凸的原因之一。內縫法較無這種困擾,因為 長效型可吸收線可維持傷口縫合拉力之時效長達6至12星期不等。
(二)拆線後的照護
傷口術後須貼美容膠帶至少3個月來增強拉力以幫助傷口完全癒合,但筆者均會建議貼1年,才能讓疤痕達到相對的穩定,並避免色素沉澱。
三、當疤痕已成事實
對於凸狀疤痕,須先判斷是屬於增生性疤痕或蟹足腫體質,若為增生性疤痕,則直接採取手術方式修整疤痕。若為蟹足腫體質,則先施打類固醇,每月一次,連續施打三次,可使凸疤變平,但疤痕色澤仍在,此時可選擇以彩衝光之類的光療儀器,讓色素淡化。倘若施打類固醇無效,則只能以手術方式重塑疤痕,惟須於手術當中,施打類固醇,以防範術後再度蟹足腫。
對於凹陷性疤痕,最好的選項就是以自體脂肪回填至疤痕所在的真皮層與皮下層,將凹陷處往上撐平。
結語:
從傷口的發生、縫合到後續照護,是一個冗長的過程,每一步驟均有其應注意事項:縫合前須確實清潔傷口、保持無菌狀況;縫合時須逐層細膩對齊縫合,尤其是造成疤痕主要因素的真皮層;術後決不能偷懶,應以美容膠帶或凝膠貼合於傷口部位,增加拉力、減輕傷口張力,以避免纖維母細胞增生。總而言之,一個漂亮的疤痕來自於每一處置步驟的確實到位與否,對抗疤痕要有耐心、不貪快、不偷懶,因為魔鬼藏在細節裡。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燒燙傷 #擦傷 #外傷 #疤痕 #發炎 #感染 #傷口裂開 #癒合不全 #蟹足腫體質 #增生性疤痕 #凹陷性疤痕 #自體脂肪 #色素沉澱 #纖維母細胞增生 #抽脂 #類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