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筆者曾介紹過一種與併指(趾)相似的羊膜帶症候群(Amniotic Band Syndrome,簡稱ABS),有興趣的朋友可連結網址:https://smartsurgeon1.pixnet.net/blog/post/95370328,本文要介紹的是外觀更相近於併指(趾)的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併指(趾)。
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是一種罕見先天性疾病,在醫學上,當病症名稱有「syndrome」字時,乃指統有某些特定徵狀而成的疾病,與疝氣、闌尾炎…等這類對應某個特定器官或組織的疾病不同,換言之,前者是基金概念,有著「一籃子」股票(徵狀),後者則對應某一支特定股票。
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通常的形體症狀為顱縫早期閉合與手腳畸形,如併指(趾)。顱縫早期閉合會有什麼影響呢?
頭顱有3條主要顱縫:冠狀縫(coronal suture)、人字縫(lambdoid suture)、矢狀縫 (sagittal suture),簡言之,顱縫乃指顱骨間的縫隙,當大腦發育時會將顱骨往外撐開,從顱縫生長出纖維芽細胞,形成骨芽細胞,促使更多的顱骨生長,所以,若顱縫過早閉合,顱骨將無法隨著大腦的成長而長大,可是大腦並不因而停止發育,因此將造成頭形產生變化。
一般來說,顱骨乃朝著與顱縫垂直的方向生長擴大,當某一條顱縫過早閉合,與它成長方向垂直的顱骨就沒有辦法增大,轉而往與過早閉合顱縫的平行方向去生長,致使頭形發生變化,如下示意圖,這就是何以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患者頭形異常的原因。很難模擬想像顱縫與顱骨的關聯嗎?現代父母常希望能形塑baby將來的頭形,會讓baby趴睡或側睡,期盼寶貝將來頭形能前「扣」後「扣」,像西方人那樣,此類睡姿就是後天以物理方式去試圖稍微抑制頭骨往橫向發展、轉而往直向(前後)發展,若把這個動作(動機)想像成矢狀顱縫的閉合,應該就比較容易了解,當然,兩者天差地遠,顱縫過早閉合的內涵更深更繁,這僅只是一種類比,為了要把艱澀醫學白話的一種類比。
顱骨過早閉合的現象早於母體內就逐漸發生,並非出生後才開始,而大腦通常於Baby出生後的2年內會快速發育,因此,出生後發現異常就會盡早進行顱骨閉合切開手術,期使能舒緩後續相關症狀的加劇。
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的併指(趾)與一般的併指(趾)有什麼不同呢?
手指因有指間關節,所以能有伸屈動作、抓物(如下示意圖),而手指的左右開合則來自於手掌內肌肉。一般併指(趾),原則上指(趾)間關節都會存在,只需將其分割,然後植皮或皮瓣或做指(趾)間蹼重建,即可像正常指(趾)頭一樣的屈伸,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的併指(趾)往往沒有指(趾)間關節或退化,甚至沒有掌指關節或屈伸肌腱,故存留下來的指(趾)頭動作只有開夾,日常生活都須以指(趾)頭開夾來替代指(趾)頭的伸屈動作。
手腳在胚胎時,指(趾)間細胞會選擇性凋亡(apotosis),使原本連在一起的指(趾)頭得以分離,若指(趾)間細胞沒有凋亡,則指(趾)頭就無法分離,而形成併指(趾)。併指分為正常併指(趾)、多併指(趾)、少併指(趾),在發生併指(趾)的情況下,倘若仍保有5根指(趾)頭,則為正常併指(趾),多於5根指(趾)頭,則稱為多併指(趾),少於5根指(趾)頭則稱為少併指(趾),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常見少併指(趾)。
由於前揭的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併指(趾)特性,處理併指(趾)分離時,主要是讓孩童可以使用器械,如湯匙、筷子、叉子來飲食,或可以夾一些簡單器械來幫助生活自理,甚至可以夾筆寫字、滑手機,至於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的腳只會分離第一趾間,讓孩童可以站立較穩及穿夾腳拖,其他腳趾原則不會分離,以節省皮層之使用,因為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的併指(趾)處置經常需要植皮程序。
植皮絕對是欠缺皮層、不得已下的一種處置手段,所以不能把眼光只放在欠缺多少皮上面,畢竟人體的皮層並非取之不竭,須綜合考量個案的全身狀況,在取皮及植皮間做一個衡量,期能用最少皮層去達到目的,首選當然是剛好可以不要的皮層,盡可能維持身體其他部位的完整性。
以本個案來說,由於同時罹有輕度尿道下裂及臍疝氣,當初(他還小的時候) 在一次手術中,不僅解決了他的輕度尿道下裂及臍疝氣,同時把多餘包皮與臍疝氣修除的多餘皮層拿來做併指的植皮之需,但皮層仍有不足,所以當初筆者處理臍疝氣時順勢再多取了一些腹部皮層來使用,以避免身體其他部位留下疤痕。
當時的併指手術目的乃設定在希望他能做最簡單的器械使用,可是隨著小孩逐漸長大,不只會使用湯匙、筷子、叉子,還會滑手機、拿筆,也會倒垃圾、夾「提」一些重物,此時就開始覺得受限於指間的深度與寬度,致手指開合不夠靈活,希望能在指間的深度與寬度能更加著力,讓孩童能有更靈活的雙手使用,因此促成了本個案長大後,與筆者的再次相逢。
這個階段的手術重點乃在重建指間蹼狀皮層,對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的併指來說,增加指間蹼的廣度,可讓指頭左右伸展空間越大,代表越高的手指靈活度;加深指間蹼的位置,夾拿物品會比較便利,且好著力、不費勁。如下圖,就伸展的靈活度而言,BD優於AC,就夾拿物品的便利性而言,CD優於AB,整體戰鬥力則是D勝出。左右伸展度比較好了解,可是為何加深指間蹼的位置,夾拿物品會比較便利,且好著力、不費勁呢?
各位可以將手指伸直,完全只靠手指往內靠攏去夾物,如下圖,試看看「位置甲」與「位置乙」有何差別?位置乙就是剛好把物品夾在蹼的凹槽處。一般人的手掌關節、肌腱、肌肉都很完整,可互相支援,還可以前後稍彎去疏散不適力道,但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卻不是,甚至需用到手臂的力量去ㄍㄧㄥ,費力程度更巨,指間蹼多一些些的深度增加,會讓他手掌手臂輕鬆很多,因為施力運動是肢體的連結動作,具補償性的。
各位還可伸直整隻手,不能彎,然後用腋下去夾個物品,如皮夾、書…,再把物品夾在下手臂,會發現,腋下可很輕鬆hold住物品,但下手臂卻會費盡整隻手的力量,很累~~,體驗後,想想,長期只能使用手指夾物的朋友會有多辛苦了,也更能體會較深的指間蹼對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併指所帶來的實質作用何在。
一般併指會盡量早開刀,主要原因是有指間關節,隨著時間的經過,指頭長大的速率不一,長短會互相牽扯,反造成指頭的更加畸(變)形,故分離時間要盡早,至於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併指,因無指間關節,並無所謂的生長速度不一的困擾,因此分割時間沒有一般併指那麼急迫,可是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的指頭靠得比較密,分割時幾乎都要靠植皮,跟一般併指可靠植皮或皮瓣是不一樣的。
本個案原本指頭都併在一起,下圖乃是在他小時候,筆者替他第一次植皮手術、長大後的模樣,白色箭頭處似乎有個關節,然而它並無法伸屈,而右手黃色箭頭的植皮皮層看起來與手的皮膚明顯不同,顏色較深,是的,因為那是他的包皮來的。從紅色箭頭可以清楚看到指間蹼對於手指左右開闊的制約,而從藍色及黃箭頭可以了解到,若能讓指間凹槽(蹼)更往內去,手指就可以變長,2指就可以拉得更開了。這也是何以父母會尋思,希望寶貝可以再次手術,給予手有更好的活動機會,可敬的天下父母苦心~~
本次手術得力於第一次手術移植的皮層夠多,因此很幸運地可免於再度植皮,整個過程主要藉由前進皮瓣(advancement flap)及YV皮瓣(YV flap)去做出較深較寬的指間蹼,必要時輔以旋轉皮瓣(rotation flap)。植皮是該區域的皮層不足,只好向其他地方去借皮,而皮瓣則是在該區塊重新調整皮層的配置,緣於每位醫師手術技巧的不同及對於皮層規劃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皮瓣設計。
將前進皮瓣(advancement flap)及YV皮瓣(YV flap)應用於指間蹼的擴展,兩者有何差異?
前進皮瓣(advancement flap)的手術步驟操作如下示意圖之介紹,經過這個操作後,原本StepⅠ皮層的垂直距離(藍色括號)將縮短如StepⅢ的藍色括號長度,即可加深指間蹼,原本StepⅠ皮層的水平距離(黑色括號)將伸展為StepⅢ的黑色括號長度,即可擴寬指間蹼。耶,不是說要讓指間蹼變深變寬嗎?怎麼垂直距離反而縮短了?
是的,換個角度、轉念想一想,指間蹼要變深,不就是要縮短手掌與指間蹼的距離嗎?!因此,把前進皮瓣(advancement flap)應用於此,剛好可以讓指間蹼變深又變廣。
下列圖分別是兩個指間蹼的前進皮瓣操作,右列圖組指尖至蹼的術前距離為4cm多,術後則為5cm多,左下圖組指尖至蹼的術前距離約為4.7cm,術後則為6.4cm,再從圖組的紅色圈可發現經過前進皮瓣操作後,指間蹼的平台也同時變得開闊了。
YV皮瓣(YV flap)手術步驟操作如下示意圖之介紹,在此之前我們要先知道,皮層的整體張力並非無限,當垂直拉扯皮層到極致時,勢必會限縮了皮層的水平伸展性,經過YV皮瓣(YV flap)操作後,藍色皮瓣的垂直長度將獲得增加、水平長度將略為縮減,也就是以皮層的水平伸展度去換取垂直伸展度,意即,它會略為犧牲一些指間蹼的左右伸展,但卻能換得指間蹼的深度。因此YV皮瓣(YV flap)很適合用於兩指伸展度大、但欠缺深度的指間蹼上面。
兩手指間伸展得越寬不是越好嗎?各位可將五指用力張開,就會知道兩指再怎麼伸展,也有限度,各位再試著更用力擴開手指,會發現手指就會脫離手掌的水平面,而使手指往前後方向去動了,所以手指的伸展並不需要一直大下去,再者,尤其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併指無法前後伸屈,只能左右開合,兩指伸展太開,尤其是最外側的指頭,反而容易受傷,所以,此時就很適合採用YV皮瓣去增加指間蹼的深度。
如下圖組的右手,黃色圈的2指伸展度還不錯,且最側邊的大拇指比較短,此情況下無須再去增加指間蹼的寬度,反而需要的是增加指間蹼的深度,等於是加長大拇指的長度,所以很適合YV皮瓣應用於此處。左手拇指也一樣,從這個角度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出蹼狀皮層的牽絆,但它並不欠缺蹼的平台,缺的是蹼的深度,此處若採取前進皮瓣,乃屬多餘,反不如YV皮瓣受用。
旋轉皮瓣(rotation flap)於本個案,乃屬協作角色,主要搭配前進皮瓣使用,人的形體是圓潤的,而前進皮瓣菱角較多,為了能更融入形體,會適時佐以旋轉皮瓣來做調整,以期在重建更廣更深的指間蹼之同時,能使指間蹼的深廣更徹底,並讓外觀有更流暢的弧度。
下圖組為術前術後照片,明顯可以看出手指變長,術前照片是以外力扳開本個案手指,而術後照片乃個案自力張開手指,比術前以外力扳開的開合度大。據家長告知,術後手指靈活度增加許多,生活更便利,尤其之前如廁後擦屁屁不方便,現在也已改善,而本個案自己最有感的是滑手機,哈哈,3C時代的孩子,關注重點不一樣。
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是一種罕見先天性疾病,發生率的統計有多種說法,有說「發生率為1/16000至1/20000」,也有說「每50,000位新生兒中會出現一位患者」,還有一說「在美國,盛行率約佔活產人口的1/65,000,亞洲人有較高的盛行率,約佔活產人口的1/40,000」,台灣新生兒逐年下降中,去年(106)已跌破20萬人,而筆者之所以花這麼多心血書寫本文,就是因為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確實極為罕見,再加上本個案與筆者的淵源,當初出生時,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病症,只有筆者告訴家長,本個案是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由於某些因素,小孩子在外院繞了一圈,接受顱縫早期閉合的顱骨牽引手術,之後回到筆者當時服務的醫院,後續全身的其餘病症均由筆者操刀,讓筆者特別有感情,希望藉由本文能讓更多人知道,亞伯氏症(Apert syndrome)除了理解力的不足之外,還會替他們帶來某些肢體動作的不能與不便,有些個案甚至手肘關節無法伸屈,期盼在有緣相逢相處的剎那,能有較多的耐心與他們互動,給予疼惜及適當的協助~~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併指(趾) # 亞伯氏症 #植皮 #皮瓣 #重建 #多併(指)趾 #少併(指)趾 #輕度尿道下裂 #取皮 #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