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性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鍾侑谷
學經歷請連結:https://smartsurgeon.pixnet.net/blog/category/2162914
**若您有任何相關困擾,請洽 yy179@yahoo.com.tw,或電(06)2150237**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未滿18歲寄送基本資料及照片做就診前準備,須取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代寄,未成年人就診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關於男性重建外科的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小孩子之便秘和成人便秘不太一樣,往往不是單一次的軟便劑或灌腸所能解決,而需要一個較長期的治療策略。
一個人是否有便秘要問其排便形態來論而不是從次數,今天一個小孩二、三天排便一次,大便硬度適中也無任何不適,我們不能說他是便秘。相反的,僅管每天均排便,可是大便長的像羊屎,或排便時後半段雖然不硬,只有前端是硬的,可是其直徑特別粗大,這些統統要列入便秘的範圍。
肛裂、滲便、肛門脫出或出血、腹痛、或在下腹部摸到硬塊,往往和小孩便秘脫離不了關係。
對排便正常的人而言,直腸(大腸頭)通常是空的,只等到每天特定時刻,依各人生理時鐘而定,糞便由乙狀結腸進入直腸,此時直腸內神經感受到此張力,並將此訊息往上傳送,並誘發一連串的排便反射。如果此時無其它干擾因素,肛門括約肌會放鬆,腹部及直腸肌收縮,然後將糞便很自然的排放出來,如果此時正有要務,則此排便反射會受到抑制,直等到一適當時刻再誘發出來。如長期因某些因素(如肛裂等)讓糞便長期滯留於直腸便形成慢性便秘,此時直腸壁變厚,內腔變大並波及乙狀結腸其內積滿糞便不易排出,造成一惡性循環(請參閱附圖)。如不將此循環打破,此小孩將無自我控制及排便能力。
有幾樣疾病,他們會以便秘形式表達,須要加以區別,因其治療方向和慢性便秘完全不同,他們是巨結腸症,神經系統異常及肛門異位。
我們上面曾提過慢性便秘小孩直腸擴大,堆滿糞便,每次排便均無法解乾淨,讓大便越積越多,直腸越加變大,並波及乙狀結腸,解決之道在於打破此循環。因此治療之首要在於清掉所有積存之糞便,如此直腸才有機會縮小,並恢復其對張力應有之感覺。此縮小過程相當緩慢,往往需時數月之久,所使用方法包括手指掏便或灌腸或兩者併用。其唯一目的是清掉此陳年積便,需時不拘,達到目的即可。其它尚須輔以軟便劑及飲食治療,其目的不外是增加糞便中水份及纖維素以使糞便鬆且軟,方便排出。
慢性便秘之治療,醫師及護士只居於輔佐之地位,主要還是要靠家長之愛心及耐心來完成此項療程,儘管其需時甚久。有時須要到半年,剛開始要先用甘油球灌腸10~14天,同時吃軟便劑3~6個月,當中還要補充足夠的蔬果,養成良好的大便紀律,讓肥厚的直腸及乙狀結腸慢慢回縮至原狀,才能恢復對大便的敏感度。越早治療,恢復越快,別忘了,小孩的恢復能力與大人是兩回事。
【本文乃基於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加上數十年實務手術經驗所得之總結,提供另一種思維謹供參考,實際情況仍應依個案而定】
#便祕 #排便型態 #灌腸 #肛裂 #滲便 #肛門脫出 #出血 #腹痛 #硬塊